LOCT-4S晶间腐蚀仪
一、产品特点:
u 不锈钢操作台,耐腐蚀,方便维护清理。
u 加热盘表面抗腐蚀处理,增加加热器寿命,操作安全。
u 触摸屏操作,直观简单方便操作。
u 用户可以自定义方法数据库,可储存100条。可将常用的参数储存。
u 温度直接控制溶液温度,更精确。
u 4工位单独控制工作,增加制样效率。
u 温度超温保护,并且对温度传感器检测。
u 有冷凝水传感器检测,无水停机报警。
u 有漏电和短路保护。
u 可选择漏液传感器检测,有漏液停机报警。
u 可电脑远程控制操作。
u 可连接循环冷凝水,不依赖外来水源,使冷凝水得到多次利用。
u 可配通风柜操作使用,当有蒸汽泄漏时,漏液传感器检测到后停机并且自动打开通风柜,避免给操作员身体带来伤害。
二、主要技术参数
工位数 | 4工位 |
加热盘 | 单个500W |
烧瓶 | 1000mL 口径Φ50mm |
冷凝器 | 蛇球型 400mm(配套冷凝夹、十字夹) |
操作方式 | 触摸屏操作,支持中英文切换,亮度调节,可连接电脑操作(选配) |
自定义数据库 | 可储存100种方法,支持中英文输入。 |
漏液检测 | 漏液传感器(选配) |
冷凝方式 | 自来水或者循环冷水机冷却(选配) |
报警或者提示 | 蜂鸣器和弹出窗 |
控制温度 | 0-400℃,显示精度0.1℃ |
工作电压 | AC220V 50/60HZ |
工作时间 | 0-999小时60分钟,倒计时显示,可暂停时间。 |
总功率 | 2100W |
环境温度 | 5-30℃ |
环境湿度 | ≤85%R.H,不凝露 |
尺寸 | 850x350x450mm |
重量 | 42Kg |
基本概念说明:
晶间腐蚀主要由于晶粒表面和内部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晶界杂质或内应力的存在。晶间腐蚀破坏晶粒间的结合,大大降低金属的机械强度。而且腐蚀发生后金属和合金的表面仍保持一定的金属光泽,看不出被破坏的迹象,但晶粒间结合力显著减弱,力学性能恶化, 不能经受敲击,所以是一种很危险的腐蚀。通常出现于黄铜、硬铝合金和一些不锈钢、镍基合金中。不锈钢焊缝的晶间腐蚀是化学工业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锈钢在腐蚀介质作用下,在晶粒之间产生的一种腐蚀现象称为晶间腐蚀。
产生晶间腐蚀的不锈钢,当受到应力作用时,即会沿晶界断裂、强度几乎完全消失,这是不锈钢的一种最危险的破坏形式。晶间腐蚀可以分别产生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HAZ)、焊缝或熔合线上,在熔合线上产生的晶间腐蚀又称刀线腐蚀(KLA)。晶间腐蚀不锈钢具有耐腐蚀能力的必要条件是铬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10~12%。当温度升高时,碳在不锈钢晶粒内部的扩散速度大于铬的扩散速度。因为室温时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很小,约为0.02%~0.03%,而一般奥氏体不锈钢中的含碳量均超过此值,故多余的碳就不断地向奥氏体晶粒边界扩散,并和铬化合,在晶间形成碳化铬的化合物,如(CrFe)23C6等。数据表明,铬沿晶界扩散的活化能力162~252KJ/mol,而铬由晶粒内扩散活化能约540KJ/mol,即:铬由晶粒内扩散速度比铬沿晶界扩散速度小,内部的铬来不及向晶界扩散,所以在晶间所形成的碳化铬所需的铬主要不是来自奥氏体晶粒内部,而是来自晶界附近,结果就使晶界附近的含铬量大为减少,当晶界的铬的质量分数低到小于12%时,就形成所谓的"贫铬区",在腐蚀介质作用下,贫铬区就会失去耐腐蚀能力,而产生晶间腐蚀。
国内外相关标准: |
GB/T 4334.(1~5)-2000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方法标准(根据不同材料敏感性选择相应标准)
GB/T 15260-1994《镍合金晶间腐蚀敏感性试验方法标准》
GB/T 21433-2008《不锈钢压力容器晶间腐蚀敏感性检验》
CB/T 3949-2001 《船用不锈钢焊接接头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ASTM G28 - 02(2008)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Detecting Susceptibility to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in Wrought, Nickel Rich, Chromium Bearing Alloys (中文名称:《锻造高镍铬轴承合金晶间腐蚀敏感性的检查用标准试验方法》
GB/T 7998-2005 《铝合金晶间腐蚀测定方法》
HG/T 3173-2002 《尿素级超低碳铬镍钥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倾向试验》
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
在特定介质条件下检验金属材料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加速金属腐蚀试验方法,目的是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和加工工艺是否合理。其原理是采用可使金属的腐蚀电位处在恒电位阳极极化曲线特定区间的各种试验溶液,利用金属的晶粒和晶界在该电位区间腐蚀电流的显著差异加速显示晶间腐蚀。不锈钢、铝合金等的晶间腐蚀试验方法在许多国家均已标准化。各标准对试验细节均有详细规定。
试验方法 | 试验标准 | 试验周期 | 备注 |
不锈钢晶间腐蚀A法 | GB/T 4334-2008 | 4天 | 草酸法 |
不锈钢晶间腐蚀B法 | 7天 | 硫酸-硫酸铁 120h | |
不锈钢晶间腐蚀C法 | 13-15天 | 硝酸法 5*48h | |
不锈钢晶间腐蚀D法 | 4天 | 硝酸-氢氟酸 2*2h | |
不锈钢晶间腐蚀E法 | 4天 | 硫酸-硫酸铜 16h | |
镍基合金晶间腐蚀A法 | GB/T 15260-1994 | 7天 | 硫酸-硫酸铁 120h |
镍基合金晶间腐蚀B法 | 3(5)天 | 铜-硫酸铜-硫酸 24h或72h | |
镍基合金晶间腐蚀C法 | 10-12天 | 盐酸法 168h | |
镍基合金晶间腐蚀D法 | 13-15天 | 硝酸法 5*48h |
产品类 | 规格/mm | 试样尺寸/mm | 制作试样数量/个 | ||
长 | 宽 | 厚 | |||
型钢 | / | 30 | 20 | 3~4 | 2 |
铸件 | / | 30 | ≤20 | / | 2 |
80~100 | ≤20 | / | 4 | ||
焊条 | / | 30 | 10 | / | 2 |
80~100 | 10 | / | 2 | ||
堆焊焊条 | / | 30 | / | / | 2 |
/ | 80~100 | / | / | 2 | |
焊接接头 | 单焊缝 | 30 | 20 | 3~4 | 2 |
80~100 | 20 | 3~4 | 2 | ||
交叉焊缝 | 30 | 20 | 3~4 | 4 | |
80~100 | 20~35 | 3~4 | 4 | ||
钢板、带(扁钢)型钢 | 厚度<4 | 30 | 20 | / | 2 |
80~100 | 20 | / | 2 | ||
厚度>4 | 30 | 20 | 3~4 | 2 | |
80~100 | 20 | 3~4 | 4 | ||
钢棒(钢丝) | 直径≤10 | 30 | / | / | 2 |
80~100 | / | / | 2 | ||
直接>10 | 30 | ≤20 | ≤5 | 2 | |
80~100 | ≤20 | ≤5 | 2 | ||
无缝钢管 | 外径<5 | 30 | / | / | 2 |
80~100 | / | / | 2 | ||
15≥外径≥5 | 30 | / | / | 2 | |
80~100 | / | / | 2 | ||
外径>15 | 30 | ≤20 | 管壁<4mm | 4 | |
管壁≥4mm | 4 | ||||
80~100 | ≤20 | 管壁<4mm | 2 | ||
管壁≥4mm | 4 | ||||
焊管 | 厚度≤4 | 30 | / | 管壁厚 | 2 |
80~100 | / | 管壁厚 | 2 | ||
厚度>4 | 30 | / | 3~4 | 4 | |
80~100 | / | 3~4 | 4 |